首页 资讯 正文

百年古厝活起来,文化根脉继世长

体育正文 135 0

百年古厝活起来,文化根脉继世长

百年古厝活起来,文化根脉继世长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zhī)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èrshídà)和二十届二中(èrzhōng)、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检察日报》今年继续开展品牌活动——“法治(fǎzhì)中国行”全媒基层采访活动,聚焦“高质效(xiào)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结合各地检察机关的积极作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党绝对领导下的检察机关不断加强高质效法律(fǎlǜ)监督,持续(chíxù)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生动(shēngdòng)实践,反映法治中国建设(jiànshè)的新成效。即日起,“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栏目与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闽江奔涌的潮声始终与时代巨浪共鸣(gòngmíng)。八闽热土上,“海上丝绸之路”遗韵回响(huíxiǎng),文化根脉流长不息。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wénwù),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lǎojiēqū)要有珍爱之心(zhīxīn)、尊崇之心。”习近平(xíjìnpíng)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时殷殷嘱托。

日前,记者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福建境内(jìngnèi)的城市、港口(gǎngkǒu),深入坊巷村寨、老街古厝,感受(gǎnshòu)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法治“接力”。

采访团实地采访古厝(gǔcuò)公益诉讼保护情况,了解福建检察机关开展(kāizhǎn)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bànbù)中国近代史。”林则徐故居与严复书院的门楣雕窗讲述着“开眼看世界”的闽人智慧;游客争相打卡变装的“三条(sāntiáo)簪”藏(cáng)着闽都(dōu)女子刺敌卫国的勇毅……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脉镌刻在福州的角角落落。

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的“华庐楼”内,有一张守护闽都文化基因的法治(fǎzhì)名片(míngpiàn)——福州古厝(gǔcuò)检察保护教育基地。“‘厝’在福建方言里指‘房子’,古厝检察保护已是检察机关保护以(yǐ)古厝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群的象征。”福州市检察院检察官陈应辉说。

星安桥(ānqiáo)修缮前的情况。

距此不远的(de)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一位商户老板向(xiàng)记者讲述了一座百年(bǎinián)古桥被“树患”折磨的经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ānwèi)星安桥有200多年历史,此前桥上长了两棵榕树,树抱桥、树压桥,树根深深扎入桥体,栏板崩裂,拱券裂开,桥面条石错位,分水尖塌陷,不仅有安全隐患,还(hái)可能导致文物损毁。”

福州市台江区检察院检察官(jiǎncháguān)持续(chíxù)跟进星安桥整改情况。图为检察官查看、记录星安桥整改情况。

福州市台江区检察院立案后查明,桥基严重受损,相关行政部门存在怠于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zhízé)的情形,损害(sǔnhài)了国家(guójiā)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随后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qí)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

“相关(xiāngguān)单位起初只进行简单修补,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全桥倒塌风险并未减小(jiǎnxiǎo),我们(wǒmen)提起了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判令(pànlìng)其依法全面履行星安桥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zhízé)。”台江区检察院检察官吴端升说,法院审理期间,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启动了古桥修缮工程。

修缮后的星安桥已成为古街的一道(yīdào)新风景。

2024年,星安桥修缮工程竣工,侵入桥体(qiáotǐ)的(de)榕树被移栽,往昔危桥已成为街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福建省检察院公益诉讼和生态检察部(bù)主任王斌告诉记者,在福建等南方地区,文物保护的“桥树之争”并不鲜见,除了星安桥的修缮保护,还有对(duì)被列入世界(shìjiè)文化遗产名录的洛阳桥的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强化公益诉讼“可诉性(xìng)”,督促(dūcù)相关部门协同履职,对文化遗产及周边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综合立体保护,提供了“桥树共保”解决方案(jiějuéfāngàn)。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人(sòngrén)以此形容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de)盛况。囊括22个遗产点的“泉州:宋元中国(zhōngguó)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循着刺桐花香,在泉州老城区通源巷深处,清代名将施琅率兵收复台湾的(de)故事流传了近400年,施琅故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这座古老(gǔlǎo)宅邸一度(yídù)濒临消亡。

“前(qián)几年宅子里长满荒草,房梁开裂、虫蚁侵蚀、立柱倾斜,破旧不堪。”施琅后人(rén)施明伦看着这份家族基业濒临塌毁却(què)无力挽救而心急如焚,“经过数代传承,产权人众多又分散(fēnsǎn),修缮难度大,力度也有限,困难重重。”

施琅(shīláng)故宅修缮前与修缮后的情况对比。修缮前,建筑面临坍塌风险,临时搭建钢结构紧急(jǐnjí)加固。

泉州市鲤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吕少锋回忆说:“我们发现公益诉讼线索后立案调查(diàochá),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jiànyì),建议其全面(quánmiàn)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督促故宅业主依法保护文物主体。同时协助全面梳理故宅产权归属、周边绿化等(děng)问题,推动文物保护问题‘一揽子’解决。”

依托一体化工作(gōngzuò)(gōngzuò)机制,福建省、泉州市两级检察院在实地调研后,指导鲤城区检察院制定工作推进方案(fāngàn)。相关部门及时采取临时(línshí)保护措施,同时逐级上报故宅修复方案,并争取到了国家全额保护修缮专项经费。

修缮后的施琅故宅俯瞰图(tú)。

“门楣门阶、房梁(fángliáng)地砖都恢复了原貌。老住户搬进了新房子,故宅产权上交(shàngjiāo)国家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我们很欣慰(xīnwèi)。”施明伦经常回来看看。

万正色故宅修缮(xiūshàn)前(qián)与修缮后(hòu)的情况对比。图中分别为修缮前,鲤城区检察院检察官调查建筑受损情况;修缮后,检察官现场查验建筑修缮情况。

鲤城区检察院还联合(liánhé)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lǚyóujú)探索“文物+保险+服务”新模式,通过让保险公司给文物保护单位(dānwèi)找疏漏、上设备,引入第三方巡查,实现文物保护关口前移。近年来,该院推动施琅故宅、万正色故宅等36处文保(wénbǎo)单位纳入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

“重要历史遗迹兼具历史、建筑(jiànzhù)与(yǔ)艺术多重(duōzhòng)文化价值,是老百姓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lǚyóujú)文化股负责人林志福说,检察机关以个案办理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打造世界遗产(shìjièyíchǎn)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双赢样本。

在著名(zhùmíng)侨乡晋江,有一座“华侨建筑博物馆”——梧林古村。这里红砖古厝与哥特式(gētèshì)、古罗马式洋楼交相辉映,别具一格,以“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奋发图强(fènfātúqiáng)”等命名的洋楼更是引人注目。

曾经从这里(zhèlǐ)走出去的(de)华侨在海外(hǎiwài)奋斗发家,回乡兴厝,装修(zhuāngxiū)时恰逢抗日战争爆发,以蔡朝东为代表的侨胞把自家建楼装修的钱全部捐出支援前线。这些留下来的毛坯老房凝聚了闽南侨胞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被誉为“最美烂尾楼”,梧林古村落也因此走红。

“景区运营初期出现了村民随意占道(dào)经营、骑车(qíchē)穿行等现象,扰乱了景区管理秩序,影响了传统(chuántǒng)村落的风貌形象,游客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令人担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晋江市检察院检察官杨惠萍说,“我们收到文旅公司反映的上述线索后,启动立案(lìàn)程序,经调查核实,其主因在于相关(xiāngguān)部门监管职责不清,未形成执法常态,且(qiě)景区安保力量薄弱。”

晋江市检察院检察官到梧林传统(chuántǒng)村落实地调查。

随后,晋江市检察院牵头召集住建、文旅、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以及侨务部门、社区“两委”、居民代表、归侨侨眷代表、景区(jǐngqū)运营(yùnyíng)公司等共商解决(jiějué)路径。

“在检察机关(jiǎnchájīguān)的监督下,景区(jǐngqū)设置固定摊位,统一规划停车位,充实(chōngshí)安保(ānbǎo)力量,既保障原住居民就业,还(hái)保留了原生态生活场景,行政部门联动执法加大整治力度,环境好(hǎo)了,生意自然更好。”古村一家民宿的老板蔡先生说,检察机关还通过普法宣传、聘任“检察护宝观察员”等方式引导经营者开动脑筋,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利用。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文化传统是“晋江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杨惠萍说,晋江市检察院(jiǎncháyuàn)注重“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力求涉侨(shèqiáo)文物开发利用能够真正“见人见事见生活(shēnghuó)”,更好融入第三产业发展,使其价值(jiàzhí)和精神得到长远延续。

厦门是八闽(bāmǐn)通海之枢,城港相依的地理环境催生出独特的建筑智慧——那些依港而建、“出门(chūmén)即可上船,到(dào)岸即是到家”的红砖厝,成为故土与远方的连接。

“坂美九十九间(jiān)”作为厦门岛内现存单体建筑中规模(guīmó)最大的闽南红砖大厝,于今年“五一(wǔyī)”期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300多岁的古民居以全新(quánxīn)面貌,再次敞开怀抱,向世界讲述曾经繁荣兴盛的闽台贸易与郊行文化。

古建筑(gǔjiànzhù)保护专家、厦门市博物馆原(yuán)副馆长郑东说,这座“豪宅”因规模超大共99个房厅而得名“坂美九十九间”,布局独特,彩绘、木雕、石雕、泥塑等闽南传统工艺精湛,但因年久失修(niánjiǔshīxiū)而险些损毁。

“坂美九十九间”修缮(xiūshàn)前的状况。

“当时(dāngshí)建筑本体损毁,内有违法建筑,破坏(pòhuài)了(le)古宅风貌,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我们向区文化和旅游局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建立长效机制等(děng)。”厦门市(xiàménshì)湖里区检察院检察官黄惠贤说,但这一带(yīdài)位于拆迁改造范围,如果产权征收、违建拆除等问题不解决,修缮工作依旧是“空中楼阁”。

对此(duìcǐ),湖里区检察院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发(fā)展,依次打通了两道“关卡”:一方面向属地街道办事处制发检察建议(jiànyì),督促其制定合理的文物征收补偿与文物原址保护方案;另一方面向城市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协助完成多处违章建筑(wéizhāngjiànzhù)的保护性拆除,并全面排查整改辖区文物保护范围及周边新增(xīnzēng)违法建设。

在“坂美九十九间(jiān)”修缮期间,湖里区检察院(jiǎncháyuàn)检察官前往现场查看整改情况。

湖里区检察院在“坂美九十九间”召开公开听证会(tīngzhènghuì),邀请(yāoqǐng)厦门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听证员以及文物保护专家实地查看修缮成效。

2024年,“坂美九十九间”整体修缮工程竣工,湖里区检察院在这座院落里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yāoqǐng)听证员(yuán)实地查看修缮成效。

“‘坂美九十九间’修缮是(shì)相关部门齐心协力与(yǔ)时间赛跑的成果,让乡土文化(wénhuà)传下去,既留住了乡愁,更为闽南民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非遗研学等提供了教材。”厦门市人大代表钟庆达感慨道。

厦门市(xiàménshì)(xiàménshì)检察院检察官颜海防说,厦门市检察机关贯彻“保护(bǎohù)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jiāqiáng)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fāngzhēn),通过探索“检察监督+台胞认领+社会共管”涉台文物保护新模式,排查红色革命文物、英烈纪念设施,促进(cùjìn)红色文脉传承,聚焦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保护,推动形成“五位一体”保护体系等,助力形成文物保护社会共治大格局。

文物和(hé)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福建省(fújiànshěng)检察院主动融入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局,与该省文物局(wénwùjú)建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联合福州军事检察院开展“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带动(dàidòng)全省检察机关(jiǎnchájīguān)共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70余件。

“检察机关以(yǐ)法治之力挽住历史文脉,既是法治中国的生动注脚,更是文明传承的检察担当。”福建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侯建军表示,福建省检察机关将(jiāng)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xíjìnpíng)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shí)的重要讲话精神,把(bǎ)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珍爱尊崇之心化作以高质效履职保护文物古迹的实效,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让更多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fāzhǎn),为展示福建新形象贡献检察力量。

农工党福建省委会(huì)副主委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原院长(yuànzhǎng)

福建历史底蕴深厚,是文化遗产大省。近年来,福建省检察机关立足省情,聚焦革命文物、涉台文物、“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等(děng)具有福建特色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bǎohù),以(yǐ)“可诉性”为(wèi)引领,健全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配合机制,推动多(duō)部门合力(hélì)保护,将文物保护法的立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公益保护效能。例如,福州古厝(gǔcuò)保护、晋江梧林侨乡名村保护、厦门湖里闽南红砖大厝保护、龙岩“中央红色(hóngsè)交通线”旧址保护等检察公益诉讼品牌深入人心,是检察机关守护百姓“乡愁”的有力印证。

建议针对文物和(hé)文化遗产保护的“硬骨头”问题,检察机关加大办案(bànàn)力度,持续以“诉”的形式体现司法价值引领,推动完善社会(shèhuì)共治体系,同时强化科技赋能,既用好卫星遥感、大数据等(děng)科技手段办案,也要在办案成效上探索数字化(shùzìhuà)展示路径,让(ràng)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益保护的力度和温度,一体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作者:王维夷(yí) 刘(liú)亭亭 张仁平 房燕瑜 视频:正视工作室 张颖轲)

百年古厝活起来,文化根脉继世长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